《喧囂的孤獨:臺灣膠彩百年尋道》北美館
百年是本土持續反芻文化的過程。
前期日治受日本畫影響,人物眉眼秀氣,主題多是花鳥風景,明暗變化的處理較平、暈染,畫面鉅細靡遺;中期戰後人物走向中式,出現以台灣文化為主題,構圖和技法中西開始融合、有重彩、水墨的畫法;後期著重藝術的表達,膠彩成為工具。
展覽濃縮膠彩畫在台的演進,一步步看到畫和地方逐漸融合很有趣,也感覺到歷史的演進,攝影技術和數位化一定程度影響構圖:畫和觀者關係,從「畫是畫,是擺在家裡欣賞的東西、是記錄」到「畫要駐足思考、是乘載想法的媒介」;畫面中物體彼此間關係「中式寫意的留白」、「重疊的比例」;空間被抽離,畫面裡不去構築任何三維空間,只表達相對關係。
也許在地化不是單純置入元素,文化不是喜筵,是更深層被內化的東西,去影響美感、態度、構圖之類的,但具體是什麼我還在想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