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《我城;他鄉》

圖片
電影由兩個故事組成,一個是在天災失去老家的女人,住進妹妹家,在幫助下在新地方建立起新生活,第二個是失去父親的同性戀和伴侶回到老家,邊了解父親的生活,在死藤水的藥效下,找到原住民母親的影子。 喜歡第二個故事裡對於女同性戀情慾的摹寫,荒謬過後復合的愛、面對未知時的陪伴,還有一幕是彼此對對方無法克制的慾望。另外導演奇幻的風格也很有趣,在第一個故事裡馬路中央幻覺的白馬,第二個故事致幻後遺症的森林,但我不太確定兩個故事想表達甚麼。

《喧囂的孤獨:臺灣膠彩百年尋道》北美館

圖片
百年是本土持續反芻文化的過程。  前期日治受日本畫影響,人物眉眼秀氣,主題多是花鳥風景,明暗變化的處理較平、暈染,畫面鉅細靡遺;中期戰後人物走向中式,出現以台灣文化為主題,構圖和技法中西開始融合、有重彩、水墨的畫法;後期著重藝術的表達,膠彩成為工具。 展覽濃縮膠彩畫在台的演進,一步步看到畫和地方逐漸融合很有趣,也感覺到歷史的演進,攝影技術和數位化一定程度影響構圖:畫和觀者關係,從「畫是畫,是擺在家裡欣賞的東西、是記錄」到「畫要駐足思考、是乘載想法的媒介」;畫面中物體彼此間關係「中式寫意的留白」、「重疊的比例」;空間被抽離,畫面裡不去構築任何三維空間,只表達相對關係。 也許在地化不是單純置入元素,文化不是喜筵,是更深層被內化的東西,去影響美感、態度、構圖之類的,但具體是什麼我還在想。 “左為前期人物像,線條流暢、眉眼秀氣,右為中期,中式寫實。” “牛是早期台灣稀鬆平常的風景,今天會是什麼?” “可愛。” “花鳥畫面的構圖和留白。” “中期重彩很像油畫效果。” “彩色的山。” “畫面的空間感真正像攝影,色調恬靜。” “迷幻的生物。經期的血裡是小人是生命。” “喜歡。” “是因為攝影的出現思考模式出現改變,讓畫裡的空間真正被自由的壓平成2D嗎?”

《與夢前行:宮崎駿》

圖片
  紀錄 《蒼鷺與少年》電影的製作過程,一部分是看到 宮崎駿 面臨晚年身邊夥伴的一個個離世,能找到創作夥伴真的是一件很珍貴的事,另一部分是發現他在 創作時執著的態度,掙扎的樣子好像大學評圖, 果然創作的「痛並快樂」也適用於天才。 我是被吉卜力餵大的小孩, 原本以為能從宮崎駿的生活了解那些故事是怎麼產生,但更多的是日復一日趕稿的日常, 不常看紀錄片不確定怎樣算好,但我覺得整部有點鬆散,紀錄的也有點破碎,但蠻喜歡參雜生活事件參雜電影片段的手法,我想更理解甚麼是把頭腦打開的感覺。

給我自己的使用說明

圖片
一、讓心情變好的方法: 1.運動製造多巴胺,去跑步、去騎車。 2.改變環境看看不同的東西,去空曠的地方。 3.喝點水、睡個覺、洗澡,放開手機。 4.寫未來計畫、想做的事。 5.列下感謝的事、紀錄生活可愛的事。 6.或許可以進行自在的社交。 7.投入某件能進入心流的事,寫日記、畫畫。 8.避免過度思考。 二、想法上注意: 1.不要覺得自己非要怎麼樣,沒人可以強迫你,也不會因為做不到就完蛋。 2.造成心情不好的原因有可能是激素,知道自己現在是念頭不理智的。 3.很多事不是加緊腳步就能快,把目標分解、按部就班來。

《我的完美日常》

圖片
這是我第二部溫德斯的作品,和人聊天提起不喜歡《巴黎德州》太爛漫的劇情,這部是他和高崎卓馬合作的劇本,我比較喜歡。 整部用每天相同的速率重複演繹日常,卻能看見不同的細節, 日子應該就是享受生活的瑣碎 。在導演鮮明的畫面風格下,睡前的黑白片段讓整部安靜下來,也是主角眼裡看出的世界,劇情裡展現的情緒和手法也都很直白,不需要用力地去猜測寓意。畫面的日式濾鏡配上適度的色光,也很出彩,又有爵士配樂和公路,都是《巴黎德州》裡的特點。 故事裡的公廁建築也很有趣,一查才發現原來是一部建築計畫的宣傳片,另外還有書和音樂,威廉 . 福克納《野棕梠》、幸田文《木》、 派翠西亞.海史密斯 《十一》,音樂最後一首用〈Feeling Good〉收尾,It’s a new dawn/It’s a new day/It’s a new life/For me/And I’m feeling good,找時間讀看看應該能更清楚電影想表達的事。 想試著過「規律早起的作息」和「雜訊不多」的生活,但像主角太過活在自己世界,無法和旁人連結,會一個人越活越無趣。我 喜歡電影裡提到的兩件事,「世界上還有很多事不知道,我們就要死了」、「這世界本來就是形形色色,每個人形成自己的世界」,要時刻保持對他人對世界的好奇心。

《海邊的曼徹斯特》

圖片
  比預想平淡的一支片,我不能共鳴到很深刻的情緒,若有似無的故事。 處理後事的現在,穿插過去由始到末的回憶,像把以Lee為主線的故事從中剪斷,把過去剪成一片一片插進現在。電影裡看到兩人間許多對比,Patrick像是年輕的Lee,運動、傷人、愛玩,但最後大家的本質都是愛,只是不同的年紀或經歷,展現出不同的應對,印象最深刻的是客廳的片段,Patrick從母親家回來、Lee在街上遇到前妻,同樣的畫面,彼此理解對方的傷口後都是彆扭的關心。

《迷宮物語》/《吸血鬼獵人D》/《獸兵衛忍風帖》

圖片
記錄去地下放映室,一次看了三部川尻善昭的作品,很新奇。 三部都看的到當時動畫的語彙,擅長用色光渲染情緒,最常出現的是大量的紅色,還有黑暗,很敢於用色,飽和度都偏低,對比清晰,大概和當時賽璐璐手繪有關係,也會使用全螢幕畫面閃爍的手法,感覺這放到現在應該會引起很大反彈,容易引起觀眾眼睛不適。 題外話,感覺1980-2000年前後,日本對未來的想像好像大爆發,建築的紙上建築和後現代主義,很多優秀的科幻或幻想類電影漫畫作品也都在那時候,不知道和泡破經濟有沒有關係。 《迷宮物語》(1987) 林重行的《迷宮迷路》像情境劇,串起川尻善昭《走る男》 和 大友克洋《工事終止命令》。簡單的架構,情境、故事1、故事2、回情境收尾,沒有深刻的寓意,卻因為每則故事裡張狂的想像讓人驚嘆,《迷宮迷路》開頭像地獄入口用惡魔開口意象,喜歡裡面抽象扭曲的空間想像,配樂營造出魔幻氛圍,慶典、鈴鐺、日本藝能樂,《走る男》很像美式賽博的設定,《工事終止命令》則完美的展現大友克洋的世界觀,和《大都會》背景好像,結尾的地方有趣。 想起《天才狂歡派對》又是另一種短篇呈現的方式,才發現原來這種方式也能組合成電影,長篇電影的界線變得模糊,不表達任何事的小事也能是故事。 《吸血鬼獵人D》(2001) 看時一直覺得有《天使之卵》的感覺,原本我猜測可能是當時的作畫風格,但一查發現人物設定是天野喜孝!雖然為愛情私奔的故事有點老套,但細節很有趣,卡米拉復活的計謀、野蠻族能力和設定、巨大沙漠魟蝠、貴族藏身的地方等,果然有兩位大師的加持讓八點檔也能脫穎而出,歷久不衰。另外,卡米拉城堡和飛船的建築設定很吸引人,總覺得和《大都會》、《阿基拉》城市風格很像,當時在建築物上真的都很華麗、精細!配樂整體磅礡,時而緊湊,時而有叮叮咚咚的聲音點綴,氣氛營造得很好,很好聽! 關於內容也有些蠻好笑的地方,雖然馬克斯兄弟前面說了松鼠和鳥的故事,但還是都被D撿尾,還有葛羅普靈魂出竅掃射全場,一直讓我想到我玩的遊戲《吸血鬼倖存者》,點滿發射類武器加上雙倍戒指的樣子,D在挖洞的那幕也讓我好想吐槽。 最後很好奇D手上到底是寄生什麼,想找時間去翻原著。 《獸兵衛忍風帖》(1993) 原本對忍者題材沒興趣,看了卻意外不排斥,才想起這也算是耳濡目染的題材。 在裡面看到很多熟悉的動畫元素,忍者、同伴、船和黃金,變異的特殊能力也是常見的身體強化、抗毒、不死、替身等,...